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
首页 > 人才培养 > 正文

学生培养情况

2015年11月04日 10:24  点击:[]

1)学生招录改革情况

1)面向社会吸引更多优秀高中生进入中心相关高校深造

为了吸引优秀生源,中心培育组建后相关高校通过“三位一体”自主招生、开办“实验班”和“创新班”、大类招生入校一年后自主选择专业等手段和途径吸引并招收优秀高中生。

在各高校原有奖学金基础上,通过设立“2011专项奖学金”,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待遇,吸引更多优秀生源报考中心相关高校。

2)利用协同优势,联合招收和培养研究生

浙江省目前还没有工程地质领域的博士生培养单位(牵头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去年获得培养工程地质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生的资格)。为了培养我省急需的地质灾害防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绍兴文理学院在推进中心建设过程中,协同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共建单位,联合招收和培养研究生。依托地质灾害时空分布及成灾规律、台风暴雨致灾机制与防控、工程活动致灾机理与防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预测预报等高水平研究团队,负责完成研究生的招录与培养。截止20157月,中心已联合招录和培养硕士生178人、博士生46人。2016年计划招录硕士生约30人(联培),博士生约8人(联培)。

20143月,牵头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已获批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内设工程地质方向),并于2015年正式开始招收硕士生,依托于中心共享资源的优势,近四年计划每年将独立招录硕士生30人。

2培养方案改革情况

1)重构了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修订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中心人才培养委员会面向山体地质灾害防治重大需求,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方式、教材编写等方面,结合新的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了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顶层课程体系。目前已实施的新培养方案主要有:绍兴文理学院土木工程(岩土及地下工程)创新班人才培养方案、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工程创新班人才培养方案。

2)调整和优化了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变平时练习性小作业为综合性、设计性、论文性大作业。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实践教学的比重比原来提高15-20%;同时,优化了考核方式,提高平时考核的比重;充分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的基地和平台组织学生现场实训、实战;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生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科研项目等。

3)制订和实施了核心课程建设规划

目前已启动建设的核心课程主要有:《岩体力学》、《地质工程勘察》、《地质工程理论与方法》、《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等。

3)培养模式改革情况

将协同创新中心的各类资源优势、学科优势、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真正将培养体系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循环体和国际合作体系之中。协同创新中心重点构建以下三类协同培养模式(见图2.1)。

校校(所)协同培养。在协同中心的各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在原有人才培养合作基础上重点推进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建立高校、科研院所的地质灾害与岩石工程类专家库,为教师互聘提供信息;深化高校之间的交换生制度,完善学分互认办法,促进课程互选。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重点推进“研中学”的教学模式。

校企协同培养借助实施教育部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契机,在校企之间建立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在浙江省相关企业中根据一定标准遴选、建立企业行业专家库,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企业导师团队;由这些企业导师开设实践实训系列课程、举办企业导师系列讲座,构成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企业培养环节,由学生选修并给予一定学分,重点推进基于项目的“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实行毕业设计双导师制,由学科导师、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来自企业实际需要,真题真做。

国际协同培养。发挥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帮助学生联系国外的相关院校,由中心资助学生到国外学习;进行国际通用资质培训,培养国际化从业能力;搭建高层次就业桥梁,推荐中心毕业生到国外相关单位工作。柔性聘任一批国际专家学者,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国际导师队伍。

下一条:人才计划实施情况

关闭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山体地质灾害防治协同创新中心 技术支持:海马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