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同济大学资深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知名岩土力学与工程、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专家和工程教育家孙钧院士应邀来校讲学,为土木工程学院师生作题为《软岩挤压大变形非线性流变力学特征及其锚固机制研究》的报告。本场报告由副校长杜时贵教授主持。孙院士长期从事岩土力学、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科学研究,上世纪六十年代(1963~1965)建立了新的学科分支——“地下结构工程力学”,是国内外该子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在岩土材料工程流变学、地下结构粘弹塑性理论、地下工程施工变形的智能预测与控制以及城市环境土工学等领域有深厚学术造诣。
讲座伊始,89岁高龄的孙院士平和谦逊的气质和精神矍铄的状态便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讲座中,围绕“大变形非线性流变的力学机制及其预测方案”这一主题,孙院士从本人及其所在团队近年来所进行的理论研究、所取得的若干成果、实测值的对比分析及其工程应用实例,阐明沿用二维、按小变形问题解决工程问题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讲座结束后,孙院士还结合自身经验,为青年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勉励中青年教学、科研工作者要沉下心来从事工作,要积极开拓,不做井底之蛙,要通过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充分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要有站在所在领域是最前沿的学术自信,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为科学创新作出贡献。
(土木工程学院供稿)
孙钧院士简介:
孙钧先生。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国立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毕业、工学士;1956年随前苏联专家斯尼特柯教授攻读钢桥结构副博士学位;1980年去美国北卡罗莱纳(North Carolina)州立大学留学,任高访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经选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同济大学资深荣誉一级教授。历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暨中国国家小组主席,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现任名誉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现任学会顾问、名誉理事);还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土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下工程、工程结构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委员会土建学科评议组组长,中国自然科学奖评委。特聘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我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和首批博士后导师。获国务院首批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入选英国剑桥传记中心全球杰出人物名录,2015年获国际岩石力学学会颁授的会士(ISRM Fellow,2015)荣誉称号,是我国学者获此项褒奖的第一人。
孙 钧先生长期从事岩土力学、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科学研究,上世纪六十年代(1963~1965)建立了新的学科分支——“地下结构工程力学”,是国内外该子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在岩土材料工程流变学、地下结构粘弹塑性理论、地下工程施工变形的智能预测与控制以及城市环境土工学等领域有深厚学术造诣。自上世纪80年代初叶起,承担并完成国家各个五年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重点和面上基金课题近20项;负责和参加完成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科研、试验、勘察与设计任务约40项。数十年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60余篇,已出版学术专著10部、参编3部。许多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与生产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技术、经济效益;先后获国家级奖励4项、省部(市)级奖励17项,其中一等奖4项,连同其它各种奖励共合26项。